聽Podcast心理自聊師K老師在節目上不疾不徐探討有關的心理問題,舒服且療癒。在節目中提到對抗心魔一個方法如獲至寶,藉此神隊友提供一帖戰勝心魔妙方。當你因某件事而困擾,試著在質疑的事加上一個『嗎』。比如媽媽比較愛弟弟不愛我,對我不平等待遇,這時要在心理問自己媽媽比較愛弟弟不愛我嗎?;媽媽徧心嗎? 一旦我們看清自己是如何自我束縛在文化、範疇、語言和思維模式的陷阱裡,找回自己掌控權,不被心魔所鉗制。就會發現,人生中我們可以控制的部分,包括健康和快樂,其實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。
“可能性心理學”
心理學方法出至於1947年出生心理學家艾倫•朗格,是第一位在哈佛大學心理學系獲得教授席位的女性。她將自己的研究稱為“可能性心理學”,不是描述普遍的真相,而是尋找個別的可能性。並在自己著作『逆時針』的序言中這段文“時光無法倒回。每個人都會老去,青春逐漸被歲月腐蝕成記憶。慢性疾病的警鐘已經敲響,我們的健康和力量都在消退。一旦疾病纏身,我們將自己交給現代醫學,祈求最好的結果。在歲月面前,我們無能為力,唯有平靜地接受命運。但是,果真如此嗎?” 這位心理學家將身體和心靈的控制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,她在年輕的時候,摔斷了腳踝,醫生說她從此會瘸腿,再也不能打網球了。但現在她雙腿健康,仍然在打網球。
潛力的發揮被自我成見所約制,心念助你擺脫鉗制
在朗格教授看來,人類的潛能很大程度上是被“無意識狀態”(Mindless)抑制了,“一旦你相信某件事情是絕對不可能的,那你就不會愚蠢到要去嘗試。但如果你意識到,這個結論並非對所有人都適用,就開啟了一個可能性的空間”。也就是說潛力的發揮被自我成見所約制,心念助你擺脫鉗制。
逆時鐘 返老還童
她在1979年做過一個實驗:一個匹茲堡的老修道院裡,被佈置得與20年前一模一樣。邀請了16位年齡在七八十歲的老人,8人一組,在這裡生活一個星期。
在這一個星期裡,這些老人都沉浸在1959年的環境裡,聽上個世紀50年代的音樂,看50年代的電影和情景喜劇,讀50年代的報紙和雜誌,討論卡斯楚在古巴的軍事行動,美國第一次發射人造衛星。他們都被要求更加積極的生活,比如一起佈置餐桌,收拾碗筷。沒有人幫他們穿衣服,或扶著走路。唯一的區別是,實驗組的言行舉止必須遵循現在時——他們必須努力讓自己生活在1959年,而控制組用的是過去時——用懷舊的方式談論和回憶1959年發生的事情。
實驗的結果是,兩組老人的身體素質都有了明顯的改善,他們剛出現在朗格辦公室時,大都是家人陪著來的,老態龍鍾,步履蹣跚。不過,相比之下,實驗組的老人進步更加驚人,他們的關節更加柔韌,手腳更加敏捷,在智力測試中得分更高,有幾個老人甚至玩起了橄欖球。
對比於日本「夢之湖村」創辦人藤原茂社長著作『減法照顧人生加分』一書中顛覆無微不至照顧會剝奪長者生活自理能力,而是用減法照顧的態度積極地協助他們康復,達到生活自理的能力,享有更好的生活品質。相互呼應。
兩個方法 牢牢掌握身體和心靈的控制權
現代人生活壓力大,憂鬱症自戕時有所聞。宗教追求靜心、無我、無物..等,煩亂心意無法置入時,試著把困擾你的事後頭加個嗎? 人是習慣的動物。我們如此容易被僵硬的世界觀、慣例、偏見或者刻板印象所麻痹,記得留意新事物,積極尋找差異。這兩個簡單方法幫你拿回身體和心靈的控制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