浸水營古道西起屏東縣枋寮鄉水底寮,穿越過中央山脈稜線後,東止於台東縣大武,古道全長47公里,海拔最高處為1,300公尺。有豐富生態及悠久人文歷史,「浸水營國家步道」全程約需6-7小時,但在枋寮段古道來回則是條親人好走的路徑。自行開車因停車位有限,避免太晚到達面臨無停車位的難題。
自行開車: 屏東南州交流道→屏187縣道乙線→台1線 →中華路→198縣道→中華路→中誠路→新開路→崁頭堤防→浸水營古道(枋寮段)
浸水營古道簡介
浸水營古道西起屏東縣枋寮鄉水底寮,穿越過中央山脈稜線後,東止於台東縣大武,古道全長47公里,海拔最高處為1,300公尺。沿線區內有「浸水營闊葉樹林保護區」、「大武台灣穗花杉自然保留區」及「大武台灣油杉自然保護區」三大保護區,極具植物地理學內涵與研究價值,非常適合生態及深度之旅。 清道光年間,台灣西部平埔族曾利用這條路,集體移民到東部後山的卑南(台東)一帶,至清光緒八年(1882年),重新拓修為開山撫番道路,定名為「三條崙道」。到了日治時期,經日本人修改為聯絡西部屏東枋寮與東部大武的警備道路,遂改名為「浸水營越嶺道」。 而浸水營古道上現存的人文遺址包括「姑仔崙舊社」、「出水坡遺址」、「浸水營清代營盤址」、「浸水營日警駐在所」,都是珍貴的史蹟;值得一提的是,胡適的父親胡鐵花於清光緒十八年曾在台灣任職台東知州時,當時便是利用這條古道過去台東述職的。 數百年來,浸水營古道歷經荷蘭、日本、民國時代,成為當時的荷蘭人、卑南族、排灣族、平埔族、漢人、日本人最便捷的越嶺道路,對於從事巡視、傳教、商業交易、移民、郵遞、健行、學術研究等助益甚多,是台灣歷史上使用年代最悠久、最具代表性、使用率最高的步道。
近期留言